公司动态

双遗辉映:越乡深处老酒坊的技艺坚守与保护发展

日期:2025-08-29 09:09

在中华酒文化的浩瀚长河中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,承载着技艺的匠心与文化的厚重。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绍兴黄酒酿制技艺”与国家工业遗产鉴湖酒坊融合,以三百年历史为基,将世代相传的酿造智慧融入时光沉淀,便在黄酒行业书写了独树一帜的传承篇章。这里是中国黄酒的 “活化石”,每一滴琥珀色的黄酒,都凝聚着非遗技艺的精髓与历史文化的温度,让古老的黄酒文化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从历史走向未来,鉴湖酒坊始终牢记总书记“绍兴黄酒要保护好、发展好”的重要嘱托。2006年,绍兴黄酒酿制技艺,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鉴湖酒坊作为西路绍兴酒的经典基地,以“保护好、发展好”黄酒文化为使命,主动担起了非遗保护的责任。
工业遗产 保护修缮
古越龙山鉴湖酒坊的历史根系,可追溯至清雍正三年(1725年)的绍兴鉴湖之畔。彼时,章氏家族在鉴湖源头创建酿酒作坊,只因开门见湖的独特地理位置,取为“鉴湖”字号,随后开启了三百年的酿酒传奇。从清代的家庭作坊到如今的省级非遗保护基地,酒坊始终坚守“原厂址、原厂房、原工艺、原字号”的初心,厂区内保存完好的清代、民国及建国初期老建筑,成为了不同时代黄酒生产脉络的鲜活见证。
2016年,酒坊被认定为“绍兴黄酒传统酿制工业遗产保护基地”;2019年,跻身第三批国家级工业遗产;2024年,入选浙江省非遗工坊——这一系列荣誉,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,更彰显了其在黄酒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。
从成立绍兴鉴湖黄酒作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领导小组,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组织保障,到对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开展勘察。近年来,黄酒集团投资超2000万元用于酒坊的保护和发展。到如今,古建区域破损的墙体、屋面、门、窗等核心物项陆续进行保护性修缮,让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风貌重现。
古法技艺 匠心传承
夏制酒药、秋制麦曲、立冬开酿、立春榨酒封坛,222道工序环环相扣,280天的酿造周期顺应天时,鉴湖酒坊做酒的每一步都遵循古法,凝聚着历代酿酒人的智慧。酒药被誉为“酒之魂”,为黄酒的发酵奠定了坚实基础;麦曲作为 “酒之骨”,承载着糖化发酵的关键功能;糯米作为“酒之肉”,需精选上等精白品种,确保酒体醇厚;而鉴湖源头活水则是“酒之血”,每年冬季,水体溶氧值高、杂菌少,成为酿造的黄金时段。这种“以天为序、以地为基”的酿造哲学,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表达。
在鉴湖酒坊的传承谱系中,一代代酿酒大师是非遗技艺的“活载体”,他们以师徒相承、口传心授的方式,让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薪火相传。20世纪50年代的开耙师章福贵、“活酒仙”王阿牛、“大国工匠”胡志明、黄酒行业首位女性中国酿酒大师邹慧君、中国酿酒大师徐岳正......这些名字串联起鉴湖酒坊的传承脉络,他们不仅是技艺的继承者,更是文化的传播者,让古老的酿造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的活力。
鉴湖酒坊的黄酒,不仅是味觉的享受,更是文化的载体,其品质与品牌的辉煌历史,印证了非遗技艺的卓越价值。1952 年,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,“鉴湖长春酒”脱颖而出,成为八大名酒中唯一的黄酒品牌;1963年、1979年,“鉴湖”牌加饭酒又蝉联两届“全国十八大名酒”。1959年,鉴湖长春酒还被选为国宴用酒,登上了国家荣耀的舞台。
如今,鉴湖酒坊传承创新,匠心复刻老八大名酒,推出“鉴湖长春酒”,致敬辉煌。鉴湖长春酒不仅保留了民国时期“色光悦目、香气怡人、味醇快颐”的品质特点,更将低糖、高年份、纯手工的非遗品质融入其中,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佳品。
产旅融合 持续发展
鉴湖酒坊坐拥“特别好的位子、特别好的房子、特别好的牌子、特别好的品质”,坚持保护优先、合理利用,动态传承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,推动产旅融合。按“厂区变景区、景区变网红、网红变长红”的理念,酒坊打造全新绍兴特色美食“鉴湖十碗头”、“回厂游”、工业游及研学项目,涵盖产、学、研、商、展等多种功能,2025年上半年实现创收超60万元。
围绕酒坊的“前世今生”,整理鉴湖经典诗歌,邀书法家撰写上墙、开展春季黄酒封坛节、夏季酒药接种节、秋季麦曲踩踏节、冬季黄酒开酿节等活动,邀请重要嘉宾、视频达人、意见领袖、主流媒体等走进百年酒坊,强化营销传播,大幅提升酒坊美誉度与影响力。
 
鉴湖酒坊的三百年,是一部黄酒非遗技艺的传承史,更是一部中华酒文化的发展史。酒坊里的每一座老建筑、每一道酿造工序、每一位酿酒大师,都在诉说着非遗的力量与文化的厚重。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绍兴黄酒酿制技艺”与国家级工业遗产的保护相结合,当古老的酿造智慧与现代的文旅融合相碰撞,鉴湖酒坊正以 “中国黄酒第一坊”的姿态,让千年黄酒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书写着属于黄酒的独特篇章。





浙ICP备2024110817号-1